用热爱诠释那枚金色徽章
刘思彤 夏岩
编者按:什么样的团队才是优秀的?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但是你能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物理科学学院联合党委教工党支部(以下简称“教工支部”)里找到所有的答案。这个探索世界无尽神秘的团队包括19名教学科研岗位教师和19位管理支撑教师及博士后。38名成员旋转咬合,构成了38个精密齿轮。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不停歇地转动着,携着同一份责任,时刻运转着立德育人的这块钟摆,让它摆向希望,摆向未来。
“和朴老师的初见,是我从美国访学回来以后,去到他的办公室会谈”,回忆起当时的心情,国科大物理-天文教工支部书记朴云松的学生叶根不好意思地补充道,“准备进门的时候特别紧张,甚至还有些不知所措。”
满桌子的草稿纸,纸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各种计算公式。但是各式的书籍被归置得很规整,一本书、一张纸、再一本书、再一张纸地这样摞起来。为了方便工作,桌面上单独清出来一块地方,专门留给电脑和鼠标。从门口看进去,还有一块被精心擦拭过的白板,但是走近就能发现上面斑驳的墨迹。
朴云松
“不好意思,办公室有点乱,你不要介意。”
作为国科大2014级(首届本科生)保送读研的学生,面对未知的未来,叶根心中满是忐忑与迷茫。但是看着朴云松投来的亲切的目光,叶根一下子释然了。随着时间流逝,心中也更多了一份笃定,“正因为有这样优秀的老师,在这样优秀的团队里,我也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好!”
在教工支部中,你可以发现他们身上贴满了杰青、国家人才计划、优秀教师以及科研工作者的标签。而在这些标签之中,一枚醒目的徽章别在他们的胸前,坚定地告诉人们:“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
1.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011年7月1日,朴云松站在玉泉路大礼堂的讲台上大声地宣读着入党誓词,他的眼神被鲜红的党旗映衬得更加坚定。“我现在都能回想起当时激动、紧张的心情,一切是那么地正式,对我来说那是刻骨铭心的一天。”朴云松回忆着当时的入党场景,缓缓说道,“入党这么多年来,自己身边真的是有着无数起着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榜样,也是在他们的影响下,自己越来越受到触动,也去承担更多的责任,争取做得更好。”
“从新党员开始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收获。”入党后的漫漫历程中,物理科学学院副院长、物理科学学院联合党委委员、支部党员郑阳恒时刻思考着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句话不断地推动着我去思考怎么去做。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都要遵循初心,做好使命。在我看来,大家有着同样的初心,把事情按着做对的思路去做,那么这件事一定能够做好。”
“我是1994年入党,那时我大学三年级,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想着应该要努力帮同学们做点事儿,所以加入党组织对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肯定,也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2000年,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支部党员郭璐出国留学。在11年的国外留学经历中,她坦言道,“留学期间,我常常缺乏一种归属感。”每一年,郭璐都会争取回国一次,而每次回国,郭璐都会特意赶到位于中关村的中国科学院人才交流中心交上一份党费,“就应该这么做,因为这就是党员的义务。”在教工支部中,共有19位教学科研岗位的老师,其中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多达17人,而不管他们人在何处,心永远在祖国这里。立足现在,郭璐又有了不一样的心境,“现在感觉党员身份不再是一种光环了,而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党员这个身份时刻在提醒着我要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郭璐
仔细翻阅教工支部中部分老师的履历,你会发现他们不仅曾任数职,而且在从科研领域到教学领域中都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苏刚曾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现任学校教学委员会主任;郑阳恒现任学校本科教学委员会委员,物理学院副院长。郑阳恒、乔从丰、林晓等任学院教学委员会委员,并分别担任原子物理学、电磁学、热学课程的召集人,号召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相关优秀岗位教师加入授课团队,开展本科教育。2019年5月,学院党委换届选举中,7位入选委员均来自教工支部。而且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教工党支部以集体名义向武汉协和医院捐款1.16万元,多名党员还以个人身份进行了捐款。
“从武汉金银潭医院开始收治病人,发现物资不够的时候,我就着急着说要捐款了”“当时就到支部群里问了问其他几位老师,说要一起看看怎么捐款。”支部号召,学校提议,市里组织,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物理科学学院教授、支部党员乔从丰总共捐了3次。在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他更是前前后后捐款5次。“我们在党的教育下成长,祖国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想着能捐一点是一点,能多做一点是一点。”
“以星聚火,以灯弘光,路固遥迢,心愈铮亮,山长予耕,桃李仰承,崇愿恩师,得闻回响。”在乔从丰的办公桌上,密密麻麻叠了很多书籍,而在这其中,立着很多种学生手写的卡片。“我总是这样认为,党员和教师的联系肯定是有的,但是不能说不是党员就不是好老师。而是在如此庞大的党的组织里,大家形成了一定的氛围,也有着一定的限制,所以在这其中的同志会在精神和具体行动上对自己有所约束,从而做得更好”“党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他也需要你,你需要他,我们共同形成了一个有机体,一起迈步前进。”
乔从丰在办公室
缺芯之痛、技术争端,在当今这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背后,制胜的关键则是基础学科的沉淀和积累。
“把美国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任务清单!”
为了让这句话真正实现生根开花,教工支部的每位成员不仅始终行走在专业前沿,奋斗在科研一线,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扛下了国家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在这条充满挑战的大道上,不断播种希望,浇灌一批又一批国科大学子的成长成才。
“立德树人,这最基本的要求,并不仅是党员的义务,更是所有老师的责任。”在这一方面,郑阳恒强调道,“我们更要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站的更高。除了有基本的知识教育以外,还要去望远到前沿知识,让学生们要做到领军人物,把知识传递下去,同时也要把人才理念传递下去。这才是党员教师应该有的觉悟。”
2. 少年强,则中国强
国有疑难可问谁?
为了可以让学生们掷地有声地喊出这句话的答案,教工支部的每位教师都在教育的这片沃土里辛勤耕耘。只愿有朝一日,学生们可以自豪地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中国的未来。
纵观教工支部的支部会议,出现频率最高的讨论议题就是教学,尤其是本科生教育。
“在外参会时,郑阳恒老师会时刻留心其他优秀的同行分享的经验,然后把自己学到的教学上的好点子带到支部会议上。”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后、支部党员陈蔚在支部学习时,对这件事情印象颇深,“老师们也都针对郑老师提出的翻转课堂的概念进行讨论,争取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得更好。”在这个提议中,本科生每周一次的研讨会颇有成效——大约八 九个对相关研究领域感兴趣的本科生组成一个小组,针对某一课题进行讨论。热情无比高涨的学生们私下里的讨论更是真知灼见的碰撞,这其中也时常迸发出思想的火花。郑阳恒每周会和他们碰一次面,“他们经常会带给我惊喜,表现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甚至有些前沿性的问题,我会从学生们那里学到新的研究成果,我也非常乐意给感兴趣的学生们搭建一个舞台,也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站在世界上该领域的最前沿”“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一使命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第二使命是做出科研创新成果,二者可以通过科教结合的体系相辅相成。”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受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也正在教工支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被推广到更多课堂之上。
郑阳恒
“对科研有热情是开展科研的必要前提。”教授《宇宙学》和《广义相对论》15年的朴云松在教学过程中时刻秉承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守护着学生们对物理科学的热爱,“基础学科本来可能就比较枯燥,如果不发自心底地热爱,很难坚持科研之路。我不能让我的学生进来时怀揣着科研的热情,走的时候被枯燥的公式消磨殆尽自己的兴趣。”正是这种探索物理世界的热情驱动着一届又一届学生从事科研,沉浸在公式的海洋中,解开一个个谜题,为我国的基础科学发展传递薪火。
2014年起中国科学院大学每年招收本科生近400名,其中物理专业学生70余名。在学校重视各专业本科生数理基础的培养体系中,每学年开设本科物理课程达到80余班次。管理支撑岗位多名党员承担近300名物理学专业本科生管理相关工作。“在国科大,校本部的老师和研究所的老师要做好衔接,这样才能够协同发展。而我们基本上达到了能够和研究所衔接的水平。”对于支部的本科生教学情况,乔从丰如是说。围绕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该支部积极部署,19位教学科研岗位党员在原有研究生课程教学任务基础上,新增了本科物理课程(力学、热学、电磁学等)。在开展本科教育工作5年后,郑阳恒带领《原子物理学》授课团队在2019年获评北京市优秀本科育人团队,林晓带领《热学》授课团队在2020年获评北京市优秀本科育人团队。教育是一份薪火相传的事业,只要薪火不息,那么科研的精神就永不停歇。在郑阳恒的心里,一直有着这样一个坚定的想法,“总有一天,我们的少年会站在世界科研的顶端上。”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远程课程教学,教工支部还积极开展本科生与指导教师、高年级学生和教育管理干部间的生涯规划交流活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克服困难,保障学习过程的高效率。2018届(首届)本科毕业生66人,深造率86%;2019届毕业生83人,深造率为92%;2020届毕业生80人,深造率为94%;其中大部分(70%~80%)都留在国内的科研院所继续深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
“我对苏刚老师的印象很深刻。”物理科学学院2020级硕士生翟燕妮回想起物理科学学院教授、支部党员苏刚的课堂时,心中颇有感触,“老师的课堂逻辑清晰、脉络分明,对于还没有构架起凝聚态物理整体认知的我们帮助非常大。在课堂上,苏刚老师由浅入深,经常通过漫画和比喻帮助大家理解课程内容,让学习物理变成了一种享受。”
“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这是支部中每一位党员导师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提到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物理科学学院联合党委副书记、支部党员黄梅,陈蔚说:“她是一位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把学生的科研成果放在第二位的老师。”即使是疫情期间,黄梅也坚持召开线上组会,及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状态,定期与他们沟通。而这也是支部中每位老师的特点。在这一点上,郭璐同样深有体会:“有些时候,学生在组会上的状态不好,与学生深入沟通后,就能知道他们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朴云松的学生叶根补充说:“学生如果在身心上出现一些问题,朴老师会从学生的言行中捕捉到蛛丝马迹,在学生找到他之前先联系学生,他非常重视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当学生遇到科研的瓶颈时,朴云松就会安慰道,“我们的工作就是探索未知,去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虽然并不一定有结果,但一定是有意义的。”
黄梅带领境外学者参观实验室
王帅
3.开拓革新,模范引领
团结奋进,锐意进取。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教工支部荣获北京高校先进党组织、中国科学院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
物理-天文学院党委教工党支部参观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问及支部这次获奖的原因,乔从丰回答:“这是每个阶段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在每个阶段有着足够的积累,才能有最后的成绩。”一月一次的党支部会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文件、教育部人才培养新改革的文件,即便再忙,支部的老师们都会争取时间回来参加,积极讨论。在支部活动方面,物理科学学院联合党委书记、支部党员张莉指出,“支部除了按时开展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外,更是结合学院工作,推动并促进学院中心工作的开展。”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教工支部认真学习、深刻剖析,明确立德树人的大方向,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形势下积极引导教研活动中师德师风建设、课程思政工作,联络学生党支部,践行“三全育人”。“支部中各位支委都认真地履行职责,王帅、何幸、彭光雄等老师都十分努力地为支部办实事,作贡献。”朴云松补充道。除此之外,支部党员还积极参加教育部相关委员会组织的教学研讨会议:郑阳恒曾参加“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物理学科研讨会、林晓曾参加“教育部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二次专业建设专题研讨会”、教育管理岗位的王帅、王 丹和陈梦梦3人参加了“新时代高校物理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
在支部党员对专业综合改革工作的积极参与下,物理学专业取得重要认可。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加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试点。2019年年底,物理学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9月,物理学专业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郑阳恒总结道,“我们是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队,每位成员都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谁都不掉队,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林晓、周武、张余洋(由左到右)在分析实验数据
在教工支部成长的各个阶段里,一位又一位老师不断奔波在行业前沿,力争突破领域边界,推动知识的应用创新。朴云松更是对他们赞不绝口:“支部的各位老师业务能力都很强,也有十分优秀的年轻老师们正在不断加入。”正是在这样的优秀集聚下,支部内顶尖科研人才层出不穷。“国科大的成长在于人。如何去发掘人才很重要”,乔从丰补充道。在教工支部中,有5人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人获国家人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1人为北京市第十三批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1人获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称号……而在这些荣誉的背后,不仅是他们卓越的成就,更有他们的努力与付出:苏刚带领的研究团队于2015年提出的谷能斯特效应于2019年被法国科学家实验证实,为热电转换技术和能源再利用提供了新思路;郑阳恒参加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BESIII实验和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b实验,担任“北京谱仪BESIII”国际合作组联合发言人,在他的努力下,2018年6月,国科大成为继清华大学之后中国第二家成为LHCb实验国际合作组正式成员的单位;林晓作为中国科学院拓扑量子计算卓越创新中心重要成员,承担了数项国家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重大科研任务,制备出了硒化铜、二碲化钯、砷化银等多种具有不同物性的二维原子晶体,其中有些材料因其具有新奇的拓扑物性,有可能应用于未来的量子计算;张余洋近3年来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结合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方法在功能材料中的量子效应及调控研究方向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原创性科研成果,极大地推进了学科领域的发展,体现了我国科技界在该学科领域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突破;周武与其合作团队利用单原子分辨率的球差校正电镜对催化剂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实现氢气的低温制备和存储,相关成果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虽然支部中每个老师都有很杰出的成绩,但是他们身上没有傲气,都十分谦虚低调,和学生们相处也十分平易近人。”物理科学学院联合党委委员、支部组织委员王帅补充道。
张余洋在实验室
“我们的党支部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物理学院、天文学院、核学院的老师们团结在一起,相互协作。不仅讨论科研领域的成长发展,更是围绕学生教育积极思考,真正做到为学生着想。”陈蔚自豪地评价道,“这里是一个共同努力的大家庭。”
4. 扎根基础学科,勇攀科学高峰
王小波在《智慧与国学》中写道:“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有重视实用的倾向。他们还以为这一点并不坏。抱着这种态度,我们能欣赏一台电动机。这东西有‘器物之用’,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些贡献。”但如何得到“之用”,在乎的人却很少,这就是基础学科的工作了。深究目前热议的“卡脖子”问题,会发现基础学科研究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卡”点。物理-天文教工支部以致力于基础学科的研究为核心,引进大量优秀的人才,不断地补充科研的新鲜血液,肥沃我国仍需不断开拓的科研土壤。2007年,郑阳恒结束了12年的留美生涯,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在领域深耕的这些年,有诸多事情让他感触颇深。“在粒子物理这个国际上最前沿的领域中,几乎要用到各种高精尖技术,也吸引着一大批全世界‘最聪明’的头脑。”中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追赶世界的步伐,至今已占有一席之地,也参与了一些超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国内的发展有我们自己的吸引力,甚至有很多国外的科学家带着资金和人力参与我们的项目。国际会议报告上也有中国年轻学者的身影,而国外同领域的专家平均年龄远大于国内,郑阳恒自信地说:“所以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行业,我们的年轻学者源源不断地涌现,未来也将有着非常光明的前景。”
谦逊细致,潜心钻研。领域腾飞的前提是数十年如一日的脚踏实地。走进每位老师的办公室,都能看到摞得高高的书籍以及厚厚的演算纸。“虽然课题组里每个人的课题都不相同,但朴老师总能了如指掌,并且总是会将所有的步骤仔细检阅,确保不出错。”在教工支部中,很多学者都是如此。他们深深地热爱着所学,用一颗严谨的心去攻克科研领域的难题,他们时刻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将这种热爱传递给学生们;他们并不急功近利,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朝着一个方向,一走就是大半个人生。
“作为一名教师,想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好科研,带好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自己。”接受采访的当天,郭璐刚给学生们上了《计算物理》这门课。在课上,她讲到关于新元素合成的研究进展,提到目前元素周期表还没有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新元素时,她感慨地和学生们说:“国人当自强!”
教工支部党员胸怀为国家培养未来科技领军人才的赤诚使命,团结奋斗在教学科研一线,他们胸前的党徽闪闪发光,映射出的那份热爱夺目且闪耀。
教工党支部合影
本文原载于《国科大》杂志2021年第三期
点击:阅读原文 在线阅读《国科大》杂志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