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高鸿钧专访:为高水平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对加强科技创新作出部署,明确提出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上,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将聚焦哪些重点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如何更好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活力?对此,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鸿钧(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编者注)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聚焦“四个面向”重磅成果持续产出

  记者:2021年,中科院主要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进展?

  高鸿钧:一年来,中科院聚焦主责主业,围绕“四个面向”,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方面,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和火星探测等重大工程提供关键支撑,成功发射全球首颗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科学卫星。“海斗一号”全海深无人潜水器跨入万米科考应用新阶段。自主研制无液氦稀释制冷机实现10mK以下极低温等。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方面,“人造太阳”(EAST)实现1.2亿摄氏度101秒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成功研制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二号”和“九章二号”;在光存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月球样品研究、脉冲星与快速射电暴研究、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证明、“笼目”超导体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成果。

  面向经济主战场方面,赛事用雪保障技术、相变储热—谷电清洁供暖技术等为北京冬奥会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智能导钻设备、黑土地研究、耐盐牧草和农作物品种等成果得到应用和推广。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方面,自主研制的新冠疫苗、Ⅰ类抗新冠病毒药物、全人源中和抗体等,为科技抗疫作出贡献。联合研发的耐药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治疗药物获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系统取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围绕国家需求重点攻关

  记者: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中科院将如何抓落实?在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将重点聚焦哪些领域?

  高鸿钧:我们明确提出要“聚焦主责主业、狠抓工作落实”,以“强基础、抓攻关、聚人才、促改革”为重点,统筹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强基础方面,将以“基础研究十条”为抓手,切实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重大问题开展定向性、体系化基础研究。抓攻关方面,将充分发挥建制化优势,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下的科技攻关高效组织体系,有效整合科技力量,组织大团队攻关。聚人才方面,将继续完善政策,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在规划制定、项目组织、资源配置、平台建设等方面把培养集聚优秀人才作为重要任务。促改革方面,将深入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推动资源配置、评价导向、管理方式等实现根本转变,建立符合我院特点的科研院所治理体系和科技评价体系。

  为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我们将重点聚焦光电空间、信息技术、能源和碳中和、先进材料、现代农业、生命健康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新原理、新概念和变革性技术,打通关键“堵点”“痛点”“断点”,提供更多高品质科技供给。

  近期,我们还启动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力争到2025年突破若干支撑碳达峰的关键技术,到2030年推动一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60年突破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并实现应用。

  记者:对于更好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中科院有哪些制度安排?

  高鸿钧:体系化和建制化是中科院的最大优势。“十四五”期间,中科院将推动精锐力量向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科技前沿集聚,实现从“在干什么”“想干什么”向“该干什么”转变。

  我们将整合优化现有的400多个国家级和院级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平台,加快构建“分可独立作战、聚可合力攻关”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制机制方面,重点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压实责任,开展跨所、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确保取得重大突破。

  此外,中科院建设和运行了全国约60%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各类野外台站、数据中心等,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这些“国之重器”和科研资源的开放共享,为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重要基础支撑。

  加强创新引领 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

  记者:中科院将如何通过科研攻关,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打造新发展引擎,提升产业竞争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高鸿钧:近年来,我国科技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但总体上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够,不少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

  对此,中科院将加强在集成电路、“双碳”、人工智能、生物育种等紧迫领域的重大任务部署,加强产学研协同合作,合力推动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保障重点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我们将围绕生命健康、脑科学、量子信息、新材料等重要前沿交叉方向,积极支持开展引领性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培育新兴和未来产业打好基础。同时,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规模产业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中科院将聚焦人民关切的重大疾病,如代谢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创制面向临床需求的重大新药。通过“干细胞药物”等科研攻关,开展干细胞治疗等新兴生物技术的临床应用。深入实施“重组疫苗开发”等科技项目,研发新型新冠疫苗和生物药物。

  激发创新活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记者:中科院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高鸿钧:中科院始终坚持把重大科技任务实施与人才队伍建设同部署同推进,通过“揭榜挂帅”“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等赋予团队更多自主权。为保障科技人员科研时间,我们着力简化科研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管理程序,简化预算调整和采购报销等审批流程,切实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我们还将召开全院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我院新时期人才工作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要举措。同时,深入开展“传承老科学家精神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行动”专项工作,激励科研人员勇攀科技高峰。

  记者:如何更好开展国际合作,提升创新能力应对共同挑战?

  高鸿钧:当今世界,科技创新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重要、更必要。目前,中科院已与全球64个国家和地区的138家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及国际科技组织签署了院级协议,逐步形成了良性的国际合作资源布局体系。

  未来,中科院将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积极推动科研要素全球流动,共同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等共性挑战;继续参与多边科技合作和治理,积极牵头发起和提出新的多边科技合作计划和大科学装置建设等。

212215 63699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