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记忆

2017级301班杨雯龙

今年我已经23岁了,越来越大的我们一方面总觉得过年越来越烦,每逢过年回家必须要面对亲朋好友直击灵魂的问题,比如“有没有对象呀?”、“现在在哪工作呀?工资多少啊?”等等。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期盼着过年,因为过年意味着团圆,父辈的兄弟姐妹们似乎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真正的聚在一起说说话聊聊天。而对于我,过年的记忆更多的是来自小时候的回忆。

那时候,每年进入腊月,妈妈就会叮嘱我:“从现在开始就进入腊月了,一年最后一个月,这个月你说话可得给我注意了,不吉利的话一概不能说。”不好听的都不能说,更不能提个“死”字,这个字最忌讳,就算是“难吃死了”、“麻烦死了”、“冷死了”都不可以。如果无意间说了一句不吉利的话,妈妈就要让我们吐口水,呸呸呸……好像告诉天上的各位神仙这句可不算。除了说话要谨慎外,腊月二十三左右,家家户户就要开展一项全员参与的活动——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全面式的大扫除,不仅需要拖地扫地擦窗户,而且窗帘被套沙发套能拆就拆能洗就洗,把家里里外外都打扫的干干净净,意味着辞旧迎新,迎接新年到来。说不定还会有意外收获,就是平时怎么也找不到的东西,可能会在这次大扫除中找到!

儿时的我们在过年之前逛集市的时候除了期盼新衣服新鞋子,还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让爸爸妈妈多买一些零食。各式各样的糖果饼干对于那个时候的我来说简直是一种极大的诱惑,虽然妈妈总是再三强调这些零食是过年装盘的,不可以偷吃!并藏的严严实实的。但是我还是会忍不住翻箱倒柜的找到偷吃。而现在的我们物质生活已经极大的丰富,糖果饼干之类的零食已经不再是只有过年才有的奢侈品。

过年总要走亲访友拜年,大年初一在路上碰到认识的不认识的人,我们都要客客气气的道一声:“新年好!”但是小时候的我们拜年是要磕头的,而且是认认真真的磕头,从早上起床给爸爸妈妈磕头到爷爷奶奶,再到家族其他长辈。但是磕头是有压岁钱拿的,所以哪怕是磕头磕的灰尘满面也是开开心心。而现在的我们长大了,尽管大年初一还会走访亲朋好友,但是已经不再磕头,现在的小孩子们也不用磕头就可以顺顺利利的拿到压岁钱。

小时候过年总要放鞭炮的。因为环保而快要消失出人们的视野之外的——放炮,自然是最具有年味的传统习俗,鞭炮声便噼里啪啦地响起来,摔炮、拉炮、捏炮、小礼花,各种各样的,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欢呼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年第一天,打开门一看,满眼都是红红的鞭炮纸,甚是赏心悦目。父亲说,现在不放炮了,空气质量明显是好了,但是总感觉这个年跟没过似的,不热闹。

小时候过年期间总是会有盛大的庙会,在庙会中我最爱的活动就是套圈——就是大街小巷人来人往随意的一块的空地,在放上琳琅满目的小礼品,人们如果将圈扔到上面便能得到圈中的小礼品。虽然概率很低,但是人们依旧乐此不疲。而现在的我已经很少听到哪里有庙会,也几乎没有全家老少一起去逛了。现在的我们任何时间的娱乐活动似乎都变成了看电影。

也许是我长大了,也许是我们生活质量提高了,但是对于过年我却再也找不到小时候那种感觉了,感觉这是我终究会遗失的记忆。那个纯真美好的年代,那种平凡的幸福,那种浓浓的年味已经渐行渐远。

春节随记

物理学院2017级308班韦学锋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相传,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而且在大年初一出没。所以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有了拜年、贴春联、挂年画、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挂灯笼、磕头等春节习俗。

年,不仅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团圆节日,还是记录岁月的标示和载体,映射漫长岁月里人们生活状况的镜子。如今,虽然传统意义上的“年味”在逐渐淡化,但曾经的记忆却是挥之不去的。那时候的春节,孩子们当然是最快乐的。接近年底就开始扳着指头数天数,怎么还不过年?心儿就像被小猫抓似的。

祭拜祖宗是过年前的头等大事,上坟的时间一般没有固定,但约定俗成在除夕前。人们要提前带上祭品到自家的祖坟上去烧纸上坟,以示过年了,请逝去的先人的神灵回家来一起团圆,这是咱们中华民族敬重先祖不忘根本的体现。

贴春联大概是一年里最后要做的工作了,家里的小孩早早地就被大人安排好了,有分工给大门清洁的,有打浆糊的,有数门头的,十分热闹。贴上了对联,门楣再贴上一排花花绿绿的广门笺儿,即便是再旧的木门也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那飘摇的广门笺儿,让人想起天津的杨柳青年画,特别是凶神恶煞般的门神,最是让人印象深刻。

年夜饭则是全家人的压轴戏,令小孩们垂涎欲滴,感觉什么都好吃,什么都对胃,平常见不到的菜肴都会上桌,更重要的,还是家人和和美美欢聚一堂的愉悦的气氛。鱼是必不可少的,鱼寓意着“年年有余”!豆腐也是必不可少的,豆腐即斗富!饭桌上,小孩们全然不管大人的话题,狼吞虎咽,长辈们一边把酒言欢,一边诉说着当年的收成情况。

处于满怀欣喜和不知疲倦的人们,不管年夜睡没睡好,大年初一的早晨,都会不由自主地早早地起床,穿上新衣戴上新帽,准备迎来送往、走亲访友。家长则反复交代小孩:别满嘴跑粪,要说吉祥的话,逢人三分笑,见面就磕头!一不小心把碟子、碗啥的弄破了,家长也不会埋怨的,反而哈哈大笑,他们认为这代表着“碎碎平安”!孩子们则会在家长的带领下去给亲戚长辈拜年,孩子们则会兴奋地蹦起来,因为拜年磕头后,能美滋滋地获得一小笔压岁钱。

而长大之后对于年味的体会,可能与年少时期就很不一样了,不再期待那漫长和无忧无虑的假期,不再渴望压岁钱与新衣服。而是更看重在春节的期间,和家人朋友的聚会,一起喝点小酒,互相寒暄一番,谈谈过去一年的收获以及彼此对于未来的憧憬等等。但是,童年时期对于新年的渴望,在一代一代孩子们的记忆中流传了下去,他们等待着新年的到来、等待着穿上火红的新衣服、等待着伸出手来要压岁钱、等待高高兴兴地再长大一岁。我想,人类的繁衍,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我们彼此都有着相似的记忆,共通的情绪,比如说,对于年味的记忆。

2018年——不一样的新年

物理学院2017级307班张丽莹

 

2018年2月15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除夕。在除夕这天在东北几乎家家都要起早放炮竹,贴春联和福字,然后开始准备这一天最丰盛的年夜饭,晚上放烟花。我家也不例外,但有些东西发生了改变。

往常,都基本上是我妈妈一人之力,撑起一大桌色香味俱全的菜,每次过年基本就是八个菜,意味为發發發。且菜也有讲究,一定要有一道菜是鱼,意为年年有余;一定要有猪蹄子或鸡爪大虾,我妈说多吃这些,新的一年多挠吃挠吃(东北方言,就是新的一年多抓点钱);还有就是一定要有鸡,蚕蛹,排骨,要是还有其他多是凭我们家人喜好了。而今年,我格外注意到妈妈身体已经没有以前硬朗了,且也没有那么愿意做这些事情了,每年过年最辛苦的就是像我妈这种家庭妇女了,基本大小事都要操心。于是我竟突发奇想提议,今年过年年夜饭全家参与,一人做两个菜,谁也不重复。我妈自然是最开心的啦,其次就是我,我妈开心,我就开心啦!难题在于我老爸的参与,我倒是很容易就说服了我姐,然后就去找我爸,又是给他按摩,又是陪他下象棋,才好不容易搞定啦.哈哈,今年过年很有新意,想想就很开心。

一大早,我就起床放炮竹,晨跑,贴春联和福字,然后想的是歇一会,然后想想做的俩个菜:陈醋菠菜花生米和蝉蛹,最简单的两个,哈哈。然后我就睡着了,是的,我在床上躺着玩手机,然后睡着了。醒来后就看见我姐在炒菜,我妈打下手,我爸则是出门了。然后我就说轮到我做没?我妈就贼高兴地说:“你去再玩会吧,一会做好了你负责捡桌子就行。你姐说今天她都做,都不用我啦!”所以我又是坐享其成了。我姐一共做了十个菜,意为十全十美。但事后我深思,我姐本来属于那种偏懒得人,今年怎么就转性了呢?2018年我姐就要嫁人了,也许明年我家过年就只剩我和我爸妈了。以前还总觉得我姐有时做事像没长脑子,还总是会和她争吵两句,我就总想着赶快让她嫁人吧,可等这一天还有几个月到来时,我却舍不得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年复一年的除夕,早已经没有了小时候的那般期待,有时只是觉的除夕越来越形式化了。但只有过年,那些许久未见的亲戚们才会热热闹闹的坐在一起喝酒,聊天好几天,老一辈就开始忆童年,谈周遭的各种事,小孩子们就聚堆一起玩乐。这样想想,除夕也是联系亲情的一种方式,可能貌似形式化,但亲人重逢,相聚一起的开心确实真实的!

                              

岁月神偷

物理学院2017级307班朱纪元

 

岁月是个神偷,偷走了我们的一些时间,一些梦想,一些感情,还有记忆深处的年味。少年不知愁滋味,越长大越怀念,也越懂得珍惜,希望他能把人间烟火气最美的一天--春节留下。

春节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人们都沉浸在过年的气氛中。老家的房屋已经有些破败,院子里也杂草丛生,坐在屋里感觉凉气扑面而来,但我们家还是喜欢回来过年,因为故乡的年才是年。刚吃过年夜饭,不知道是哪家的烟花先放起来,随后便又是轰隆隆的一片,璀璨夺目的烟火照亮了村庄的夜晚,我在楼顶上能看到远处的村子也是万家灯火,一片辉煌,整个世界都沉浸新年的喜庆中。每到这个时候,我就发现爸爸妈妈的话多了起来,毕竟又是新的一年到了。爸爸还是会指着墙壁上那几个歪歪斜斜的字,笑着给我说,‘还记得吗?那可都是你小时候写的啊’,说完自己大笑起来,妈妈和弟弟也笑,以前听到这些经常感觉到不好意思,还会辩解几句,现在反倒觉得这是一大幸事。

初一早上,新年的鞭炮声响彻整个院子,在我听来是最美秒的交响曲,鞭炮燃放的味道在我闻来是地地道道的年味,闪烁的火光照的人脸上喜洋洋的。吃过饭就要出去拜年,走家串户甚是欢闹,乡间小路上人声鼎沸。到了晚上,喧闹了一天的村庄终于静了下来,猎户起苍穹,明月清风,满天繁星,我们坐在一起边吃饭边说着今天发生的趣事,顺便商量着明天走亲戚的事情,一家人围着桌子欢声笑语,在这万家灯火里,是一种稳稳的幸福。

我喜欢站在屋顶上往远处看,总觉得这苍茫的天地给人无尽的慰藉。老屋的东边是大片绿油油的麦田,早已没有了树叶的杨树还静静的伫立在田野里,甘愿做一个守望者,偶尔有不知名的鸟儿从空中飞过,传来清彻的鸟鸣声,再远处是长长的河堤和灰蒙蒙的天,寒风吹过,我不禁有点瑟瑟发抖,沿着河堤远远望去,视线渐渐的模糊,我知道在那河堤的远处是潺潺的流水,脑子里萌生一种想和这无边无际的天地融为一体的冲动,北国的冬季就是这样一幅庄严肃杀而又饱含生机的画面。

心灵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故乡的年是清浅时光里最美的风景,任时光荏苒,依旧是美好的回忆。纵然岁月是个神偷,我有你已足够。

侃家乡的年

物理学院2017级306班笪蕴力 

 20180411301

说咱们家乡是否有青山碧水,名胜古迹,能够提出来给大伙儿秀一番的,我看是没有。除了长江边上几处中等生的山之外,有点历史文化的也只有茅山了。可人们在春节也没有去拜佛的习惯,大多都是走亲访友,吃吃喝喝,要么攒一桌麻将到天亮各计算着谁人赢了几毛几,要么串几家门嗑一地瓜子聊一聊哪家小伙要娶姑娘待嫁,一年中到了这个时候,就算你平时是平静文艺一棵松,也要跟着父母出去喊几声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聊一聊学业,谈一谈人生,跟同学朋友打几场篮球,约几桌饭局。无他,图的就是个热热闹闹。

江南地区的孩子对冬天是有点惧的,有时连续几天室内零下温度真的要命,躲在被窝中度过早晨时光,又或者水龙头结冰要帮父母到外头去打几桶水,晚上澡堂越来越多的人群吵吵闹闹。。。。。。关于年的记忆,就是在这寒冷的时候,有那么一两天能够用手中接过的一个个刚出锅的包子馒头取暖,然后一大家族的人都回到家里相聚,陪伴老人,然后就是爆竹声,贴春联,聊春节晚会。再然后就是大年初一,最最有意思的,每个小朋友都要早早起床,拿着塑料袋在村里挨家挨户的给老人长辈拜年,翻来覆去地说那么几句祝福语,这时候这家主人会到房里拿出好吃的东西给我们,到中午,比谁的袋子大又多。欢天喜地过几天,等到要散的时候,计划着,想象着明年要怎样玩。

可这都成了过去,现在都什么年代了。改革开放都快四十周年,哪家孩子不是在空调间里睡到自然醒,然后围着囤货吃早午饭?我老爹曾壮志说每年要自己对春联,写春联,既要华丽又要不失趣味,可自从前几年闪了腰后,贴福字的事情都交给了我。我也是保持着能不早回来,尽量晚归的新传统。那么,过年的气氛该以何种方式延续下去呢?要我说这年味是从父辈心中强烈的乡土情结中传承下去的。如今,每逢大年初一,父亲都早早起床,带着相机和我们回乡里挨家挨户拍全家福,吃瓜子,各聊琐事,共贺新年。我和母亲都不明白为何这样做,他说,现在国家正快速城市化,这个乡村也许过不久就会消失。他们那一代人的童年与青春,包括我的童年就是在这片土地上走过的,他不希望将来有一天,人问你是哪里人?你自己对这里的人与山都全无了印象。人要记住自己的根,这就是春节所赋予的含义。